2023年第3期目次+摘要
✎
由地方实践到国家政策——地方环境治理实践创新扩散的一项研究
陈 涛,牛 帅
✎知识为基:中国社会组织环境风险沟通的实践策略与逻辑理路
谭 爽,武佳奇,韩 菲
✎双重目标下的单一导向: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类型与现实困境
唐国建,周 益
✎
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创新——基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
周忠丽
✎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张国启,蔺叶坤
✎
精准性与在场性的迁移:水分配嬗变中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
王毅杰,孟 皓
✎健康城市治理导向的公共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王祝根,李晓蕾,李百浩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王晟昱,何兰萍,李 想
✎
“叠加态”货币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冲击
李燕燕,杨延玲
✎中国对美国水产品贸易规模、互补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 瑛,王艳梅
✎跨省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周 耿,申 泉,王宇伟
✎互动竞争、地价扭曲与产业结构同质化
张耀宇,沙 勇,王 博
由地方实践到国家政策——地方环境治理实践创新扩散的一项研究
陈涛1,2 ,牛帅1,2
(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 摘要:地方实践迈向国家政策早期主要发生于经济和民生改革领域,近年来,绩效显著的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被吸纳为国家政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自下而上型环保实践创新扩散现象。当前,环境治理地方实践形成了目标指向维度的撬动资源型和满足民生需求型,空间范围维度的单处试验型和多地探索型,实践历程维度的顺利型和曲折型等多类型分布。迈向国家政策的地方实践具有发轫于东部地区居多、从探索到全面扩散的历程趋于缩减的时空特征,具有治理绩效是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跃升的基础,但这只是前置条件。创新扩散存在着结构性驱动机制,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之间的总体性连接机制包括环境治理的制度化需求、地方政府的竞合机制、条块上下的良性互动、政协人大的建言效应以及学 媒两界的造势效应。深化对自下而上型环保政策生成逻辑研究,有助于推动本土环境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当然,针对基层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热潮,政学两界亦需要一定的冷思考。
◉ 关键词:环境治理;机制创新;地方实践;国家政策;创新扩散
知识为基:中国社会组织环境风险沟通的实践策略与逻辑理路
谭爽1,武佳奇2,韩菲1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摘要:环境风险沟通是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因政府与专家主导的“单向说服模式”存在局限,建构更优且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双向沟通路径”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作为零散公众“代言人”和环境保护“布道者”的社会组织在其中如何行动?能否突破“信息接收者”的被动身份,实现沟通方向倒转?为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以垃圾焚烧风险争议为观察切片,依托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等方法对九家机构及其微信公众号进行历时观察,凝练了“知识为基”的风险沟通逻辑。即,社会组织在“知识协商型风险沟通”的目标牵引、“双重知识短缺”的压力驱动和“知识采纳”的正向激励中,秉持“科学公益”理念,依托“知识共同体”的组织保障,运用知识拣选、勾连、浓缩、具象、定投五种技巧整合权威、专家、实践、经验四类知识,展示风险警示、溯源、减缓、反思四项议题,进而唤起多元主体的环境风险警惕与治理行动。一方面,有助于拓展风险沟通理论体系,推进其精细化与本土化;另一方面,能透视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组织的行动空间,把握政社关系未来走势。
◉ 关键词:社会组织;环境风险沟通;知识生产;环境治理;垃圾焚烧
双重目标下的单一导向: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类型与现实困境
唐国建,周益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摘要:“政策-对策”“生产-生态”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策”与“对策”相匹配、“生产”与“生态”相统一。依据这两对基本关系,通过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学说,探究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四种实践类型并借此阐述了环境治理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一模型表明:从历时态看,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进路总体上呈现出了从“生产-生产”类型到“生态-生态”类型的趋势,但具体到个别区域,其乡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向下跌落的可能性。基于该解释模型,以东北A市的乡村环境治理为案例分析发现:政策端区域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内生困境以及对策端资金资源、建设资源与人事资源的约束促使A市不得不在“生产”与“生态”的双重目标中择一而行,致使其乡村环境治理回落到“生产-生产”类型。这种“生产导向”体现了村民与政府之间“无意识的合意”,成为当前乡村环境治理的主要障碍,而走出困境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理性地引导这种偏向生产侧的“无意识的合意”转为偏向生态侧的“有意识的合意”,从而形成“生态利益自觉”,实现乡村环境善治。
◉ 关键词:乡村环境治理;政策-对策;生产-生态;双重目标;生产导向;无意识的合意
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创新——基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
周忠丽1,2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
◉ 摘要: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双重优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撑,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特定的运行与考核方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下负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弱化了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重视不够、培育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动力不足、与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互动不足、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成效不明显。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建强村党组织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创新拓展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径,探索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一肩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更加高效健康运行,并推进党组织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 关键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组织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组织力
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张国启,蔺叶坤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生活叙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要实践举措,其旨在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认同并最终实现“铸牢”目标的实践过程与行动逻辑。从价值彰显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从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激发磅确力量。从实践路径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协调配合的过程,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价值理念形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活的表现”。
◉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叙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意图;理想的力量
精准性与在场性的迁移:水分配嬗变中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
王毅杰,孟皓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摘要:水分配作为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勾连着个体成员与乡村社区间的交往互动基于滇西北地区WM村水分配实践,深入探究水分配嬗变中动态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精准性与在场性是水分配运行的两大核心要素,精准性凭借精确的时间单元格,生成成员行动的确定性与规范性,通过长期生产实践一般化为确定性与规范性,并最终构成乡村伦理规制的基础;在场性则以乡村社区成员身体为物质载体,端赖于身体参与实践,培育出共同体意识,进而生成乡村共同体社会组织体系。乡村伦理规制构成乡村社会的价值尺度和规范体系,而乡村共同体社会组织体系则构建了共同体组织互动网络,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维护乡村共同体的稳定。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与行政力量介入是水分配嬗变的两大诱因,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导致水分配与土地之间的联系松动,降低了水分配的必要性;行政力量介入则意味着行政权力的干预直接破坏了村庄的自主性和“自我”需要的原则,动摇了水分配的民间社会基础。伴随劳动力身体与土地的长时间分离,附着于土地上的规范性明显弱化,水分配中的精准性被削弱、在场性模糊化,致使乡村共同体基础受到冲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处理好年轻人身体与场的关系是精准性现代重建的关键。
◉ 关键词:精准性;在场性;水分配嬗变;身体实践;乡村社会关系
健康城市治理导向的公共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王祝根1,2,李晓蕾1,李百浩3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中国城镇化促进会;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摘要: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 关键词:健康城市;城市治理;公共空间;社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王晟昱1,何兰萍2,李想3
(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3.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
◉ 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发挥了“协同增效”的特殊作用。社会组织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进行危机学习以快速实现新的环境适应,如何与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合作,以协同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治理机制,这些都是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以危机学习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B市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X社工中心“服务型”和Q基金会“资源型”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领导机制及时调整是社会组织适应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的前提。坚持需求导向、资源的精准对接是协同防控的关键,信息化危机学习与角色定位可有效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当前,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相关长效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此,在制度建设方面,需建立社会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公共危机中政社协同的应对能力;职能发挥方面,应利用好社会组织的人才专业优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应急管理协同治理格局。
◉ 关键词:社会组织;危机学习;协同治理;应急管理;社工组织;基金会
“叠加态”货币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冲击
李燕燕,杨延玲
(郑州大学商学院)
◉ 摘要:现实中存在着相当规模的货币受套利动机驱使在金融市场中空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形态配置于实体与虚拟之间,这意味着对传统货币经济学框架的认知,特别是对货币循环运行机制需要重新梳理和探讨。真实的货币循环不是单纯基于实体构建的货币商品循环机制,而是货币-商品交易与货币-货币交易的叠加机制。为考察这一叠加机制的作用机理。围绕纯货币-商品交易到叠加货币-货币交易的运行机制,设定套利激励下各主体的最优选择,基于家庭、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构建纯货币-商品交易的DSGE模型,模拟M2冲击对产出、通货膨胀以及金融业实际利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叠加货币-货币交易机制、异质性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模拟M2冲击、抵质押率冲击、社会融资需求冲击与技术冲击对产出、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金融业实际利润以及名义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纯货币-商品交易而言,货币-货币交易的叠加显著降低了M2对产出的刺激,并引发“脱实向虚”;抵质押机制的引入加剧了“脱实向虚”;刺激社会融资需求与技术改进则可以缓解“脱实向虚”。由此,未来我国应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刺激社会融资需求、技术改进的政策搭配使用,以更好缓解“脱实向虚”,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货币-商品交易;货币-货币交易;货币循环;“脱实向虚”;抵质押机制
中国对美国水产品贸易规模、互补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瑛,王艳梅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 摘要:水产品一直居于中国出口优势农产品首位,而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是中国水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贸易博弈加剧,波及渔业领域,然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又取得一定成果,在此背景下,分析两国水产品贸易趋势,研究中国输美水产品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中美两国水产品贸易规模和贸易关系分析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效率和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物流成本上升和国际供应链衔接不畅,导致中美水产品贸易规模、互补性下降;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既受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决定因素影响,也受市场监管质量、与全球航运网络连通程度、贸易和运输相关基础设施、贸易及商业自由度等主观决定因素影响;随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疫情缓解,贸易规模、效率及潜力均有所提高。在此种境遇中,应通过政策和战略对话加强中美水产品贸易合作;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克服远距离和班轮运输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航运网络和港口建设方面的应用,利用数字中国优势提高贸易效率;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通过增量、提质、降成本方式提高贸易潜力。
◉ 关键词:水产品贸易;贸易互补性;贸易效率;贸易潜力
跨省域一体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周耿1,2,申泉2,王宇伟1,2
(1.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南京大学商学院)
◉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背景下,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是通过更大范围的跨省域一体化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目前鲜有文献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共同富裕分解为益贫式增长率和地区收入差距两个维度,通过百度搜索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一种一体化水平的全新度量方式。在计算长三角41座城市2011—2020年跨省域一体化水平的基础上,分析跨省域一体化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省域一体化对于共同富裕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长三角跨省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益贫式增长率,降低地区收入差距;跨省域一体化对于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于农村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拉动来实现的,对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作用则相对较弱,跨省域一体化中的“扩散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在起着主导作用。在采用了更换自变量、更换因变量、工具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基于主要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扩大跨区一体化的范围,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二是引导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鼓励要素向区域内欠发达地区迁移,助推区域一体化的扩散效应。
◉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跨省域一体;益贫式增长;长三角
互动竞争、地价扭曲与产业结构同质化
张耀宇1,2 ,沙勇1,王博3
(1.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2.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研究基地;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所以,治理产业结构同质化、推动错位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整理多个宏微观数据库,构建 2007—2021年城市层面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地价“逐底竞争”互动模式对产业结构同质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位数行业分类代码层面,城市产业供地结构的差异性不高,且土地价格偏离指数整体呈负向偏离,说明产业供地中确实存在明显的“地价让利”。实证结果中,空间滞后项的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说明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受外界影响相对更强地方政府间以“地价让利”为工具的招商引资竞争越激烈,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越严重。土地价格扭曲在空间维度的互动影响,在时间维度上也存在异质性,城市间工业地价“逐底竞争”的程度减轻,短期会降低产业供地结构差异性,长期则会提高产业供地结构的差异性,总的来看,最终会抑制产业结构同质化。可见,相关的调控政策既要关注个体行为,也要关注地方政府间的互动行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通过协调互动关系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关键词:互动竞争;土地供应策略;产业结构;指数测量;空间杜宾模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